Quantcast
Channel: 武阿哥 de 文学摄影博客

慈孝天下无双里,衮秀江南第一乡,最低调的古村皇封牌坊十几座

0
0

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,一路风程仆仆,一路翘首遥望。尽管首次走近这个被誉为“中国牌坊之乡”的棠樾,竟是如此平静而安逸。

不管你信还是不信,千万次想象中的幽远和沉重、散发着檀香味的徽州,一经靠近,就会被侵染,被它纤细而柔曼的情愫牵扯着,不得不融入,不能不安静。

棠樾位于安徽歙县,古称“唐越”,又名棠川。据记载:唐代初年,东晋新安太守鲍弘的后裔鲍安国与妻弟汪华捐资济民有功,唐高祖劾封为“唐越国公”,他们居住的村庄称作“唐越”。

后来鲍氏借《诗经·甘棠》篇中“蔽芾甘棠”之句,谐音“唐”为“棠”,“越”字谐音为“樾”,意为甘棠树枝叶繁茂,利及后人之意,故“棠樾”村名沿用至今……

据有关资料,历史上棠樾一共有10座牌坊,其中3座在民国前后倒塌。现存7座牌坊中有明建3座,清建4座,座座气势宏伟,典雅厚重,并按“忠、孝、节、义、节、孝、忠的顺序排列。明坊3座是:慈孝里坊,鲍灿孝子坊,鲍象贤尚书坊。

棠樾牌坊群建筑风格混然一体,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,但形同一气呵成。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,几乎全部采用石料,且以质地优良的“歙县青”石料为主。

这种青石牌坊坚实,高大挺拨、恢宏华丽、气宇轩昂。到了明清两代,牌坊建筑艺术也日臻完善……

牌坊创自唐代,是封建社会最高荣誉的象征。忠、孝、礼、仪、贞、义、节,是牌坊要弘扬和表彰的主要内容,也是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。

相传五千年前黄帝部落,兴起于渭水平原。当时年青但目光邃远的黄帝,深知想要成就一番事业,必须得到广大族人的拥戴。于是他在自己下榻的帐房门口,树立了一根木杆,并在顶端雕刻了一个四面脸的雕像。这根木桩,便成为后来帝王象征权威的华表。

牌坊最初的产生也是同样的标志蕴意。牌坊的古名为“绰楔”。只不过是比一般居民门框大一些的门框罢了。隋唐以后许多中举寒士均于闾巷,报喜队伍将旌旗之物悬挂绰楔之上,以示风光,后来演变为牌坊或牌楼,并由木制改为石制的牌坊。

在封建社会里,为了表彰在“忠孝节义”等各方面“功勋显赫”的官员,为朝廷兴旺作出的“杰出贡献”,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,修建“功德牌坊”,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廷。

每一座牌坊背后,都有一个动人故事,提醒着后人不要忘记先辈的荣耀,更督促和激励着着后人继承先人的精神。徽州牌坊为中华之最,而棠樾牌坊又为徽州之最。

棠樾牌坊群,并非以某一座牌坊的单体挑战独一无二的权威,而是用这样的连续7座牌坊相互唱和,以石头的群体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。

慈孝里坊,是整个牌坊群的老大,距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。龙凤板上有“御制”二字,是皇帝亲自从国库里拿出银子建造的,比一般公款修建的规格要高。

史书记载,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,烧杀掳掠。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,并要二人杀一。儿子为了救父亲,挺身而出愿替父亲去死。而父亲为了不断鲍家的香火,又要求放了儿子。一慈一孝,便有了这慈孝牌坊……

乾隆皇帝下江南时,听到这个事后,欣然写下了“慈孝天下无双里,锦绣江南第一乡”的对联。并拨银将“慈孝里”牌坊重新修缮,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。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,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……

鲍灿孝行坊,建于明嘉靖初年。牌坊额题“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”。据《歙县志》记载:鲍灿读书通达,不求仕进,其母两脚病疽,延医多年无效。鲍灿事母,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,终至痊愈。其孝行感动乡里,因鲍灿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,故赠兵部右侍郎衔……

鲍文渊继吴氏节孝坊,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。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“节劲三冬”、“脉存一线”而建。

据县志记载:吴氏,嘉定人,22岁嫁入棠樾,时小姑生病,她昼夜护理;29岁时丈夫去世,她立节守志,尽心抚养前室之子,直至其成家立业。吴氏守寡31年,60岁辞世……

棠樾从宋以前,就有鲍、汪、董、姚、张等姓居住,棠樾又有上下之分,大体说自村西软桥头,大母埸溪岸向东到鄣山公墓、牌楼塘一带称“上棠樾”。自此以下为下棠樾。

敦本堂是鲍氏家族的祠堂,俗称“男祠”。明嘉靖年间(公元1522~1567年),兵部左侍郎鲍象贤退休回乡时,集宗人为八世支祖庆云公而建。

祠堂内存有义田规条碑和嘉庆皇帝上谕碑等17方碑刻。清乾隆皇帝为鲍氏宗祠题联曰:“慈孝天下无双里,锦绣江南第一乡。”

祠堂建筑气势恢弘,显示着棠樾鲍氏家族的的煊赫,为清代徽州祠堂建筑艺术的典范……

清懿堂,俗称女祠。她打破了“女人不进祠堂”的旧例,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女祠。建于清嘉庆初年,是棠樾村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的,借以纪念为徽商的辉煌同样作出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妇女。

“清懿堂”3字巨匾,高悬在享堂照壁正中,另一块“贞烈两全”的横匾是清代名人曾国藩所书。堂以“清懿”为名,取的是“清白贞烈、德行美好”之意。

站在祠堂内,那种清冷、森严、肃穆的感觉,仿佛穿越时光而来:一代又一代的鲍氏女眷,她们或心存期盼、或心如止水,在深宅中枯坐,任青春流逝,任岁月将青丝染成白发……

牌坊是历史授予古徽州的勋音。历史上,这里英才辈出,代不乏人。诞生过李廷、朱熹、毕升、胡开文、王茂荫、戴震、胡适、陶行知、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。仅歙县一地,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,1531个举人。“父子尚书”、“同胞翰林”流誉乡里,“连科三殿撰,十里四翰林”成为美淡。

尤其是在这“程朱理学”的故乡,妇女受封建的“节烈”观念残害至深,出现过一大批以《儒林外传》中,以王三姑娘为代表的节妇烈女。至今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,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
耸立的是石头,诉说的是历史,歌颂的是仁义,桎梏的是贞节。座座华丽显赫、独自风韵的牌坊,几百年来,一直在向世人诉说着它们的喜怒哀乐,演绎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。


 

登黄山天下无山,游呈坎一生无坎,一个注定让人难忘的地方

0
0

初闻呈坎,是在2015年湖南卫视真人秀《偶像来了》的节目里,其中一期是在呈坎古镇录制的。

其实,对于古徽州并不陌生,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知道,电影《闪闪的红星》就是在这里拍摄的。后来,又通过电视剧《大清徽商》和电影《卧虎藏龙》的场景,对这个地方有个一知半解。尤其对宏村、西递印象较深刻。

呈坎,古名“龙溪”,始建于三国时期,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。唐朝末年,江西南昌府罗天真、罗天秩堂兄弟俩举家迁来这里,改“龙溪”为“呈坎”。

呈坎虽然是一个千年古村,却没有宏村、西递那般有名。按照五行八卦建造的它,又被叫做八卦村,中国著名的女作家毕淑敏,来呈坎不禁叹到“中国最应该去的地方就是呈坎”。

呈坎现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1处,被誉为“国宝之乡”。整个村落按《易经》、“阴(坎),阳(呈),二气统一,天人合一”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,依山傍水,形成3街2圳99巷,宛如迷宫。其布局之妙,就连久居于此的村民也会格外小心。淘气的儿童探索新路时总会迷路,民间对呈坎迷阵有一个有趣的形容“十有九迷路,留在呈坎富”。

呈坎村天然八卦与人文八卦的巧妙结合,使它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八卦村,千年来占尽风水、人丁兴旺。呈坎建村后果然是人才辈出,涌现出一大批高官、隐士、巨贾、诗人、史志学家、制墨家、书画家、医学家、教育家等。诸如董其昌、林则徐等历代名人,都曾在此题写牌匾留名。朱熹来呈坎后,曾写诗赞誉说“呈坎双贤里,江南第一村”。

据《新安府志》载,仅明代呈坎罗氏官至主簿以上者达100多人;其中有宋代吏部尚书、龙图阁大学士、岳飞案的主审官罗汝楫和其子史志学家罗愿(朱熹诗中所提到的“双贤”),编写安徽省第一部地方志《新安志》史志学家罗愿,明代户部右侍郎罗应鹤,扬州八怪之一罗聘,明代徽墨制作大师罗小华等……

天下熙熙,皆为呈坎而来;天下攘攘,皆为呈坎而往,呈坎有了众多虔诚的目光和脚步。中国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:“登黄山,不可不去呈坎。”徽州民居甲天下,呈坎民居甲徽州。游呈坎一生无坎,好运连连。

进入呈坎村,首先看到的是“永兴湖”,永兴湖使得呈坎的景色更加温雅精致。在永兴湖畔有道青石门槛,两边立有一对神兽,被称为“平安坎”。当地有“登黄山天下无山,游呈坎一生无坎”的说法。摸神兽也有一定的讲究的,千万要注意跨坎的时候,须遵循一个原则,那就是男士一定要跨左脚,女士一定要迈右脚。

呈坎是全国独一无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,村中不同的桥、楼、阁、徽州三雕,构成徽州之最。呈坎共有150余处宋、元、明、清等历史古建筑,其中有49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因此有人把它称为“明代民居博物馆”。

呈坎的街巷,大多由花岗条石铺筑。两侧民宅鳞次栉比、纵横相接、排列有序。青墙黛瓦、高低错落、黑白相间、淡雅清秀。长街短巷犬牙交错,宛如迷宫。漫步街头,一步一景。步移景异,无处不景。人在画中、其乐无穷。

钟英街古道沧桑,长街短巷,说的便是钟英街这里,钟英街是呈坎的主街,钟英是钟灵毓秀、英才辈出的意思,因住的都是当官的人家,所以又称官街,比其他街巷都要宽敞的多。它两侧全是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,置身于此,仿佛时空转换回到了古时,领略到徽派村落那原汁原味的古韵。街上的钟英楼是过街楼,古时作为打更、报时、纳凉之用……

下屋建于明永乐四年(1406年),是明代著名制墨家、书画家罗小华的故居。下屋为五幢连体三进三楼结构,南边第一幢门楼砖雕精美,门前建有照壁。电视综艺节目《偶像来了》,其中一个拍摄点便是在这里。

众所周知,严嵩可是明朝的大奸臣,而那位制墨大师罗小华曾是严嵩的谋士和幕僚,深为严嵩父子赏识。因为关系密切,严嵩还为呈坎古村里的“龙山庙”题了匾额。

后来严嵩案发,他们父子来到呈坎避难,罗小华还将他们藏在下结山容安馆内,但没有下文,成了千古之谜……

燕翼堂是典型的明代徽派民宅,始建于600年前,两进三层,气势恢宏,在徽州极为少见。前进为会客厅,后进为生活区,从这幢房子可以看出徽州人聚族而居及徽派民宅的风格。

据传该宅房主是明代御医,四周的村民有病者都找他医治,他家有一神桌,据说有仙人依附在上面,病重的人只要在上面靠一下,病情马上有好转。

此房给人的印象是古朴、恢宏精美、坚固、考究、独特,无不使人留连忘返……

呈坎明清建筑不仅数量大,而且祠堂、民居、更楼、石桥类型多样,仅三层楼民居现仍保存7幢。

“罗氏东舒公祠”是罗氏家族的祠堂,集古、雅、美于一体,被誉为民间故宫。作为徽派建筑的典范,罗东舒祠被誉为“国之瑰宝”、“江南第一祠”。

罗东舒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,明万历三十五年续建,到万历三十九年完工,前后耗时八十七年、花费白银逾四万五千两。罗东舒,宋末元初隐士,罗氏子孙为祭祀他在此兴建家庙。

该祠堂按孔庙格局建造,整个建筑包括照壁、棂星门、左右碑亭、仪门两庑、拜台、享堂、后寝等,共四进四院,且一进比一进高。

年代最古老的“大司成”匾,是元朝高官李孟题赠国子监祭酒罗绮的,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;罗东舒祠中的“彝伦攸叙”长6.5米,宽2.5米,有“天下第一匾”之称。

“四水归堂”是徽派建筑的独特文化内涵,古天井是徽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。当地民居的屋顶坡面斜向院内,在地面形成汇流环绕的格局,暗示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,源源不断地流入院墙内,因此被称为“四水归堂”。

封建社会非常具有特色的”门当户对“,曾经阻拦过多少电视剧中痴男怨女的缠缠绵绵。罗氏是呈坎创村人之大姓,其所存留的祠堂更是成为来到呈坎必去之处……

徽州的小镇给我最大的印象便是宁静,走在众川河畔,听着哗哗的水声,看着夕阳下静谧的村庄,如同走进了一段时空长廊,在这里,可以忘却尘嚣,寻回一份清幽的心境。

呈坎是一部底蕴十足的书,它的内涵不是几小时的驻留就可以体会的,要真正读懂这样一本厚重的书,需要相当的时间去慢慢品尝。

只要走过呈坎,心里多少都会对这块处处体现八卦风水之地多了一份敬畏,有时间的话一定要慢慢禅悟,正如呈坎的旅游广告一样:“游过呈坎,一生无坎”。


 

曾经是中国最繁华的重镇,被誉为“流动的清明上河图”

0
0

“一生痴绝处,无梦到徽州”。汤显祖的这一句话,让多少人对徽州念念不忘。虽然实际上,汤显祖根本就没去过徽州。他所想象中的徽州,也全都来自他的想象。

徽州,简称“徽”,古称歙州。宋徽宗宣和三年(1121年),改歙州为徽州,府治今歙县。从此,历宋元明清四代,统一府六县(歙县、黟县、休宁、婺源、绩溪、祁门),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,有“无徽不成镇”、“徽商遍天下”之说。

1988年4月,传承了近800年的徽州,一夜之间解体了。徽州的名字被象征性地安置在黄山南麓的7个乡镇上,以“徽州区”的形式艰难维系。从此,黄山“异峰突起”,徽州渐行渐远……

说到古徽州,不能不提屯溪。屯溪可谓历史悠久,早在南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(562)屯溪即为休宁县首镇。元末明初,一位名叫程维宗的徽商,在屯溪的新安江畔兴造了8间客栈,四所47间房,史称“八家栈”。

明朝嘉靖二十七年(1548)时,屯溪已是中国著名茶市之一。清朝初期,老街发展为“镇长四里”,钱庄、典当、银楼、药材、绸布等行业齐全的繁荣市场。

由于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、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,所以又被称为“流动的清明上河图”。是中国保存最完整、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。

屯溪老街西起老大桥,东至老街牌坊,全长l273米,宽不过5-8米,全部用麻石铺地。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,各种仿古的金字招牌琳琅满目,一家接一家的斋、苑、阁、轩,几乎清一色都在卖笔墨纸砚、古玩字画。徜徉其间,使人怀疑这是否一个老板开的。美国加州一位考古学者参观屯溪老街后,称其为“东方的古罗马”。

2009年,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、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街”……

屯溪老街建筑,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,沿街共有280家店铺,大都为二层,属典型的下店上房,前店后坊形制建筑体量有10多万平方米。老街的建筑群继承徽州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,规划布局、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,建筑体量大小相间,色彩淡雅、古朴。

老街的建筑,历史上虽然几经兵火,屡有重建,但是风貌没有改变,仍然保留着明清年代的街市情趣:茶楼酒肆、书场墨庄,匾额旗招、朱阁重檐。小青瓦,白粉墙,马头墙,古色古香。

老街的店面多为单开间,一般两层,少数三层。店铺之间均有马头墙封护相隔,屋面盖小青瓦。底层门面,采用木排门,卸去排门,店堂全部展示,便于营业。

老街的建筑平面,有沿街敞开式,也有内天井式。建筑结构有二进二厢,三进三厢,注重进深,所谓“前面通街、后面通河”往往是大店铺的格局。

这种入内深邃、连续几进的房屋结构,形成了屯溪老街前店后坊、前店后仓、前店后居,或楼下店楼上居的经营、生活方式。老街古朴的徽派建筑艺术、优雅的文化氛围、浓郁的商业气息,使人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综合效应。

特别是老街两侧店铺,门楣上流光溢彩的金字招牌,古色古香,不少出自王朝闻、启功、沈鹏、亚明、唐云、林散之、黄苗子、费新我等书坛魁星之手。“三百砚斋”拥有吴作人、沈鹏、罗工柳、刘炳森四位大师题写的匾额。可谓匠心独具,体现了徽商讲求仁德的“儒商”经营理念。

屯溪老街的建筑,色彩淡雅古朴,结构错落参差,石板街路面,小青瓦,再加上白粉马头墙,更增加了街道的层次感。临街的店铺门楣上的徽派木雕中,戏曲人物栩栩如生,民间故事委婉动人,新安山水秀美灵动。

门楹和窗棂或方或圆,或棱或扁,花式丰富,形态各异。伸出楹外的“飞来椅”或“美人靠”,既拓展了店堂内有效的空间,方便店家和顾客把玩街景,又平添了店外的外观层次,使店堂显得更加恢弘和华丽……

清代著名思想家、学者、“乾嘉朴学”的代表人物戴震,是屯溪隆阜人,位于屯溪老街立新巷1号的戴震纪念馆,是中国唯一一座陈列和收藏戴震学术贡献、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的纪念馆……

老街上的另一个博物馆是的万粹楼:中国首家古建筑形私人博物馆。糅合了徽派民居、园林、府第、商铺的风格。馆内陈列着主人收藏的大批文物,以及500多件当代名人字画、900方珍贵砚台。

据说,是国内少有的古建筑形式的私人博物馆。此楼建于1996年,楼高四层,采用明清时代古建筑遗存的石雕、砖雕、木雕等旧构件中的精口,按徽派建筑的风格重新组合而成。

一楼“九百砚堂”陈列、经营以歙砚为主的四大名砚及文房四宝;二楼展出的是各种文物和艺术品;三楼是楼主的起居室;四楼天台是一个小小的庭院……

程氏三宅,是明代民居的典范之作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在柏树街有三处明代古建筑,位于柏树东里巷6号、7号、28号,为明代成化年间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,名“程氏三宅”。程氏三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……

整条老街店铺300余家,其中历史悠久的就有60多家。以粉墙黛瓦马头墙和砖雕、石雕、木雕为主要特征的徽派建筑文化;以同德仁药店为代表的新安医学文化;以书画、匾额、楹联为代表的新安书画文化;以老街一楼、老徽馆为代表的徽菜文化;以歙砚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文化;以三味茶馆等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;以及以馆藏器物和工艺品为代表的民间器物文化;构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……

屯溪既有丰富的自然风貌,又有灿烂的人文景观,篁墩是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、程颐和朱熹组籍故里,被称为“程朱阙里”;屯溪老街古貌犹存,花山、华山风景幽美,还有小龙山古寺、稽灵山松涛、鬲山清泉以及百鸟亭、仙人洞、关阳桥楼等名胜古迹。



 

遗留在时光中的唐代铁牛,埋藏地下700年竟然未生锈实属罕见

0
0


黄河铁牛,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黄河东岸,这里曾经是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:蒲津渡。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,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在这儿修造过浮桥。

春秋时期,秦公子针携带资财、车辆,前往黄河西岸晋国,用舟船连接建造浮桥,开启蒲津渡建桥先河;战国时期,秦昭襄王为进攻韩、赵、魏,先后两次在蒲津渡口造桥;后来汉高祖刘邦定关中、汉武帝刘彻东征、隋文帝杨坚过黄河东进,均在蒲津渡连舟造桥……

蒲津渡东与《西厢记》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,西与全国四大名楼之首的鹳雀楼相望。由于这一带的黄河泥沙堆积,每隔数年就要改道,因此只能修建浮桥。历史上的蒲津浮桥由木船排列而成,船上铺设木板,为了减小颠簸,木船两侧还用铁链加以固定。

唐开元十二年(724年),唐玄宗下令举全国之力,对蒲津渡进行大规模改建和扩建,并铸造铁牛等铁器作为蒲津浮桥的地锚。蒲津渡浮桥建好后,成为当时全国的运输命脉,一直使用了500年之久。

据说,黄河铁牛一共8只,是唐玄宗时期修建的。作用相当于地锚,铁牛上系着铁索,两岸连起来上面盖上木板,一座浮桥就搭建起来了。

到了元朝,黄河改道,蒲津渡废弃了,开元铁牛被黄土淹没,悄然消失于历史中……

据当地老人回忆,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,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,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,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。到了50年代,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了。

1988年,永济县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,于次年8月发现,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、铁人,引起各界人士关注。

出土铁牛有四尊、铁人四个、铁山两座、铁镦柱四个、七星铁柱一组、明代护岸石堤70余米、明正德16年(1521年)记事碑一通,而黄河西岸的另外四尊铁牛,到目前为止仍不知所踪。

铁牛造形生动,前腿作蹬状,后腿作蹲伏状,矫角、昂首,牛体矫健强壮,尾施铁轴,以系浮桥。腹下有山,其下有6根直径0.4米,长约3.6米的铁柱斜前连接,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,功能同地锚。在铁牛的上下部位,均有铸范缝痕迹,可观察浇铸、范块痕迹,分析出铸造的工艺技术。

据介绍,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,还有多种作用。《易经》说:“牛象坤,坤为土,土胜水”。古人云: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。铸铁牛置于河岸,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,象征着拦挡洪水、征服水患,造福于人民。

四尊铁牛面向黄河,排成两排,经过科学计算,每尊铁牛高1.9米、宽1.3米、长3米,重约60吨。为了固定绳索,在两排铁牛之间还放置有高约1米、防止绳索左右摇晃摆动的铁山,这些铁器的总重量达146吨,是我国发现的重量最重的珍贵文物,堪称中华古代文明成就的重大发现。

在每尊铁牛身旁半米处,还各站立着一尊高鼻深目的铁人作牵引状。这四尊铁人的服饰、表情、动作等各不相同,据专家考证,它们分别代表着一个民族,按照当时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来判断,应该是维、蒙、藏、汉四个不同民族,这也说明了早在唐代,全国各民族就已团结一致,和睦与共。

有趣的是,其中一尊铁人的穿着,酷似现在的翻领西装,因此有人说西服最早起源于中国。其实这些铁人也和铁牛一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,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,在考察过蒲津渡遗址后赞誉道:“这些铁牛和铁人,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、冶金、雕塑事业的贡献,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。”

据介绍,当年出土时的铁牛,牛身通体油光发亮,仿佛新打磨过的一样,没有一丝锈迹。据专家分析:铁牛1200年来没有被河水侵蚀,一是古代工匠在铸造铁牛的过程中,注重了防腐蚀、防生锈的工艺;二是历朝历代的当地百姓都注重保护铁牛,长期进行防锈维护……

蒲州城古城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古迹景点星罗棋布,现存各类文物遗址447处之多。据说,人类初祖黄帝曾在此留下了硕大的足印;秦始皇曾巡视至此而抒发豪情。然而,远古的一切已难觅其踪了,传说仍由子民薪火相传……

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(约在557—580年间),历经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金700余年后,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,毁于兵,仅存故址。明初时故址尚存,后因黄河水泛滥,河道摆动频繁,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。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“鹳雀楼”,登临作赋者不绝。

鹳雀楼高台重檐,黑瓦朱楹,占河山之胜,据柳林之秀,在唐宋时期,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。鹳雀楼立晋望秦,独立于中州,前瞻中条山秀,下瞰大河奔流,紫气度关而西入,黄河触华而东汇,龙踞虎视,下临八州,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。

鹳雀楼三层,前瞻中条,下瞰大河,唐人留诗者甚多。惟有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诗句,最为脍炙人口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……

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,坐落在峨嵋塬头,南依巍巍中条山为屏障,西临滔滔黄河水为襟带。地势高敞,视野宽阔;红砖碧瓦,殿堂宏雄,古塔高耸,曲径通幽;柏林掩映,风景独秀。

普救寺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,东中西三轴线,规模恢宏,别具一格。从塬上到塬下,殿宇楼阁,廊榭佛塔,依塬托势,逐级升高,给人以雄浑庄严,挺拔俊逸之感。

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,形式活泼的园林花园。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,莺语双亭飞檐翘角。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,亭桥相接、湖山相衔。莺莺的“拜月台”掩映在青松翠柏、千竿修竹之中。元代王实甫的名作《西厢记》全名《崔莺莺待月西厢记》,书中描述的“红娘月下牵红线,张生巧会崔莺莺”的爱情故事,就发生在普救寺里。

普救寺因《西厢记》而名声大噪。普救寺内到处张灯结彩,真是全国佛寺少有。一座出家人的佛家寺庙,由此变成人间的爱情圣地。佛塔改名为莺莺塔,寺外的坡下村也改名为西厢村。

看来,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,这话不无道理。




 

藏于大山中的千年古镇,因保持原生态走红

0
0

在距离广西桂林23公里水程的大山中,有一处被国家住建部、文物局授予“中国文化名镇”荣誉称号的千年古镇。

这个古镇叫大圩古镇,始建于北宋初年,中兴于明清,鼎盛于民国时期,距今已有千年历史。远在600年前,大圩以其“大”,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最。

古镇有8条大的街巷,13处用途不一的码头,留存有相当规模的清末民初的古建筑群。还有“四大家”、“八中家”、“二十四小家”商号以及一批有价值的文物古迹。除此之外,这里明清古建遍布,街巷溪水贯通,青石板道纵横交错,各种溪桥数十座,自然景观极为优美。

据记载,大圩古镇曾名长安市、芦田市,通称大圩。汉代已形成小居民点,北宋时已是商业繁华集镇,明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。

大圩古韵犹存,幽静古朴。在整个古镇当中,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大圩老街的石板路了。顺着漓江绵延2.5公里,仅有2米宽。经历岁月的洗礼,人完整地保留下来,看不出一丝岁月打磨的痕迹。

一位老人告诉我们,他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有百多年历史了,原来这些青石板都刻有字和花纹,因走的人多了,现在都被磨光了。

路旁的房子多为青砖、青瓦的两层明清建筑,历史沧桑随处可见。每栋房子设计十分合理,集商住于一身,均由门前、天井、正房、厢房、后院组成。

靠街的一般作铺面从事商业,有楼梯可上二层。往里走是天井,一般都栽有花草,利于采光;天井后是正房,高大宽敞,供着神像及祖宗牌位,是主人活动、会客的地方;两边是用来居住的厢房。正房、厢房的门窗上都雕有花纹;正房后有门可到后院,后院临江并建厨房和厕所,有石阶可到江边取水、洗衣服。

古镇所有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,房门是一排木板,早晨把木板拿掉,家里的一切是透明的;到了晚上,再把木板装上,就与外界隔绝了。这些房屋,每栋都有数百年的历史。

走在石板铺成的街道上,房前有“咕噜噜”吸着水烟的老人以及趴在老人脚边打瞌睡的黄狗;肩上站着两只鱼鹰的渔夫穿着草鞋,从你身边走过,去江边捕鱼;有相邻的妇女在拉家常,时间仿佛在这里放慢行进的脚步,生活显得非常平静,然而却很温馨。

踏着石板路漫步在古镇老街,你仿佛又回到了从前,两旁的老房子向你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。

整个古镇显得非常幽静,或许是因为没有被过多商业化的缘故吧。走在青石板的马路上,穿梭在古镇的街头巷尾,让人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。记忆最深的是,在古镇里还能看见竹编作坊、草医诊室、草鞋作坊和老理发店等上世纪的店铺,时代在这里遗留下的痕迹就显得更加深刻了。

古镇中有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,他们大都闲来无事聚集在一起喝茶下棋,或者是坐在树下看着一些略显泛黄的古书,生活非常惬意。

在小镇当中,“筒子楼”也是一大亮点,由于屋子的形状窄且深所以得名。虽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,但这里所有的风貌,以及风俗习惯依旧未变,在一些古镇景点当中,由于被开发,所以布满了商业气息,而这一古镇却是原滋原味的老景点,可以说是这一地区传统文化的缩影。

现在河边的码头已经不多见了,但大圩古镇的码头保存的十分完好。这里的码头一共有13个,分别与镇内垂直整合而伸入江中,格外引人注目。

码头多用料石镶砌,亦有因礁而设者。它们长10余米,宽约3米,皆伸入江底,浮出水面,呈长方形平台状。比起桂北一般圩镇的码头来,它们显得稳重,大气;若与武汉的江岸码头,北海的深水码头相比,则显得小巧玲珑,古朴秀美。

它们顺江排列,而两者之间却并不等距,具有一种错落感,富有美学价值。码头靠岸的一端,多连有一段平地,或古榕浓荫,或龙亭飞角,或丹桂飘香,或凤竹摇曳,兼有实用和观赏价值。

码头与镇区均有巷道相通,依坡砌级,石板铺路,高墙夹拥,逼深邃,天光一线,给码头平添一种纵深感和活力。

古镇有好几个城门,全都斑驳败坏,墙体长青苔,掉层,褪色等,似饱受沧桑的老战士,屹立在古巷的每一个岗位,只留下历史的沧桑,让后人去遐想。

万寿桥,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,位于马河与漓江汇合处,桥体稳健古朴。虹式单孔拱石桥,它单拱昂立,横跨马河(涧沙河),东接泗瀛洲,西连青石板街,远望似青龙卧江,近看桥影如月,气势非凡。

桥面的青石,经过百年的磨练已经显得发亮了,有的石块中间还生长着一些杂草,使石桥更显沧桑。这座桥横跨整条涧沙河,东侧是美丽的泗瀛洲,西边连着石板路,与两岸的居民住房互相衬托,生出一种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的意境美。很多人专程到此处拍照留恋,讨万寿之彩。

走到生产下街,就来到了古镇的清真寺。现在的清真寺的大殿是木楼式的建筑,分为两层,上层是礼拜殿,下层是大厅,在大厅的后面还建有厨房和浴室,最里面还有套间,是教长的休息室。寺庙还专门成立了寺管会,虽然没有专业的阿訇就任,但在每年的三大节日和斋月特拉威哈拜等活动都能正常进行,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教徒十分诚心。

镇内还有许多名人的活动遗迹,当年孙中山北伐时,到桂林设立大本营就是在大圩塘坊码头(1921年12月4日)起岸,并在江边扎台发表演说。灵川最早的中共组织--中共桂林东乡区委员会和中共毛村支部,就是1928年8月在大圩建立的。毛洲磨盘山下还有清末抗法、抗日名将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墓地……

大圩古镇建设之处,在七星坡上发现了一处古墓群。据说,有七座呈北斗七星排列的古墓,而且这七座古墓的封土堆大小与星星的亮度有关,这是十分罕见的,也是国内的首次发现。当地居民传言,这是靖江王的宗室,也就是朱姓人的祖先坟墓,但迄今为止古墓与北斗七星的关系还是一个未解的谜。在古墓中也出土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物,例如陶盒、陶罐、铁斧、石璧和青铜剑等,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这里看看。

端午节的龙舟赛,是大圩传统的项目,桂剧、彩调、龙船歌、送船歌等等,更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曲目。所有的风貌和习俗如今依然存在,有的更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,是大圩商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。

 



 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,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0
0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 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 

在西藏,人们敬畏神山:冈仁波齐、南迦巴瓦、珠穆朗玛,都是宇宙中最神圣的彼岸。人们崇敬圣湖:玛旁雍、羊卓雍、纳木错,都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家园。人们钟爱石头:天珠、珊瑚、玛瑙、松枝、柏木、青稞、糌粑中升起的霭霭烟雾,寄托了对上天的无限景仰。于是,在西藏,每一块石头,每一滴水都有她的故事,每一个生灵都有她的传说……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 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 

在西藏,每当经过山口、关隘、江畔、村落、牧场等地,总会与一座座用石块垒积成的石堆不期而遇,这些小石碓在藏文里称为“朵帮”,汉语名叫玛尼堆,是一种简单的小祭坛。

“玛尼”来自梵文佛经《六字真言经》“唵嘛呢叭咪哞”的简称,因在石头上刻有“玛尼”而称“玛尼石”;“玛尼堆”是指在石板或经加工而成的石头上刻有藏文经文、“六字真言”,或刻有动物图纹、神灵图像、“朗久旺丹”图纹等的石板或石头垒起来的石堆。也有不刻任何图纹的各种小石块堆成的石堆。

一般情况下,刻有图案和文字的玛尼石,堆积而成的玛尼堆、玛尼墙、玛尼城,常常出现在人们居住区或离寺庙不远的地方,而没有图案的玛尼石堆积而成的玛尼堆,则往往出现在荒野或山口。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 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 

玛尼堆最初称曼扎,意为曼陀罗,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垒集起来的、具有灵气的石堆,藏语为“多本”;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、图像,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,有佛尊、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,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,这种玛尼墙藏语称“绵当”……

虔诚的藏族人会在这些石堆上面插上经幢,挂满经幡,或者摆置牦牛头骨,焚香祷告。在晨曦中夕阳里,在随风舞动的经幡和烟雾中,为家人和神灵许下心愿,这一切,构成一幅和谐安宁的安居图。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 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 

一直以来,在西藏人民心中,马尼堆就是一个航向或者路标,被放置在“转经”或者行走的山口或者路口上,为行人标记行走的路线,指引着回家的方向。

试想,在荒芜人迹的青藏高原,四周是荒山峻岭,悬崖河谷,时而还会遇到猛禽野兽,见到玛尼堆,不仅可以提示路线,更可以抚慰内心的恐惧,让你身处荒原不再觉得孤独。此时,你会听到有一种声音从玛尼石里传来,那是无数走过的人隔着时空与你对话。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 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 

在藏区,玛尼堆的石头就像寺庙里的佛像、香炉一样,属于寺院的,不能随便带回家。若带回家,就等用于把别人的愿望带走,是会被神灵诅咒的。对藏民来讲,守护这些石头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。当你看到这些玛尼石时,千万不要用脚踩踏、更不要觉得石头好看,从上面拿下来把玩,但是你可以重新捡一块石头放在上面。否则,你就可能糊里糊涂地冒犯了当地人。轻者挨一顿打,重者让你赔到怀疑人生,甚至有可能给你带来可怕的噩运……



包车的司机师傅讲了这样一件事:一次,他带4位广东的游客自驾游,出发前说了很多西藏的禁忌和注意事项,偏偏忘了提醒玛尼石的事情。结果路过一个很漂亮的玛尼堆的时候,有人取了2块石头想做个纪念,结果被藏民看见说是破坏了他们的心愿,不交2万元不能走。沟通了好长时间也没解决,最后只得报警。警察来了也没啥办法,最后赔了2千元,用于购买更多的玛尼石。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 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 

相传,人或牲畜在通过山口时不能停下来,否则会生病。藏族人不分男女老幼,不论徒步或骑马,只要从“玛尼堆”前经过,除了要摘下礼帽合掌顶礼外,还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。虔诚者手摇转经筒,口念“六字真言”,按顺时针方向绕其转过,在藏人的心中,每围绕马尼堆转上一圈,视为念过一千遍经文。有些甚至要旋转数周,以便消灾免祸,添福添寿。



若乘车经过“玛尼堆”时,一般在车内经过其面前也要大声呼喊祭祀“拉则”。他们会一边呼喊,一边朝空中抛洒“龙达”,希望它能保佑旅行的人一路平安。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 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 

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,免受灾难,徒步或骑马过山口时,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刻有藏文经文的石头,毕恭毕敬地放置在山口处。如果没有刻有经文的石头,也要拿一块造型好看的石头来代替。若无石头也要设法放上一块骨头或兽皮或羊毛。



每逢吉日良辰,藏民一边煨桑(祭天地诸神仪式),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,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,口中默诵祈祷词,然后丢向石堆。天长地久,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,越垒越高。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。玛尼石的产生,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。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,凡人迹所至,随处可见,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、理想、感情和希望……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 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 

传说,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,走过的唐蕃古道上,有一个地方叫做嘉那玛尼城,距离西宁大约850公里,这是一片石头的世界,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可以讲述一段故事。300多年前,一世嘉那活佛,在这里捡到一块天然的玛尼石,使他顿悟洞悉了此生的使命:应于此地利乐众生,昌盛佛法。从此,他便驻留此地,以雕刻玛尼石,平静度过一生。活佛的执著感染了当地的百姓,雕刻玛尼石便成为一种信仰在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,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。



终于,在结古镇边缘雄浑壮阔的高山大坡之侧,一座凝结着无数信徒心血结晶的玛尼石巨城诞生了。人们喜欢诵经祷告,更喜欢将经文或者佛像雕刻于石头上,以表现出对于佛刻骨铭心的崇敬。据说这种特别的表达方式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。千百年来,万山之巅的西藏人民,一直相信天地有灵,人神感应,在他们看来,山是神的化身,具有超人的灵性,而山神的肌体:石头就是神灵的一部分。所以,爱神,就应当爱神的一切,于是,将对神的忠贞与对自然的敬畏融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后来的玛尼堆……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 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 

目前,全世界最大的新寨玛尼堆,位于青海省南部的玉树县境内。据说,新寨玛尼堆的经石已经超过25亿块之多,这些经石大小不一,形状各异,多为白色,每年都吸引着来自青藏川多地的藏民前来祈福。

在虔诚的信徒们眼里,石刻艺人成为给他人带来福运的宗教艺术家。并相信,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刻写在石头上,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,就能消除一生罪孽,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。所以,信徒不仅口头念,还用刀刻在石头上,送到玛尼堆,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。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 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 

藏族人一般因每年家事外事不顺利,家中有人生病、亡故,或诸事不吉利,需先到寺庙找喇嘛卜算,会选定要刻的咒文、经书或佛像种类,备好石料,再请石刻艺人进行加工。从事石刻的工匠可谓形形色色,有世代以此为业的,也有临时为业的。有的除了种庄稼外,全部精力都投在刻石经上。据说,有的少则一年刻五六部经文,多则要刻十来部,每部经文要刻30天左右,用掉满满一拖拉机的片石。石头要选崖上较软且不容易破碎的,坚硬的石头不易磕。在他们看来,每雕刻一笔就代表洗净身上的一处污浊,而雕刻完一块玛尼石,就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。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 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 

在西藏,你需要亲手去触摸她的冰冷,用脚去体验她的坚硬,用心去体验她的笨重的时候,竟然发现每一块石头的背后,果真还存有如此玄妙的故事和渊源。



其实,也正像《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》书中所说的,“一块石头,也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,但又可以是最离不开的。信仰可以赋予石头生命——只要有人的地方,石头就被雕成大大小小的佛像。藏传佛教更是把石头视作有灵性的东西。”

在西藏,只要生命不息,生活延续,就不可能与石头绝缘。人们通过各种工具,将石头用于不同的用途,抑或雕琢,抑或累积,抑或抚玩,石头中所呈现出的无限图景,其实,只是人们自己。

西藏玛尼堆背后美丽的传说 保佑行人一路平安


 

漂亮美女从事顶级职业,与豪宅名车一样齐名,奇货可居炙手可热

0
0


菲律宾女佣,素有“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”之美誉。在世界家政行业中,“菲佣”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世界知名品牌。

在中国,只有非常殷实富有的家庭,才能享有菲律宾女佣,她己经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,几乎就像豪宅名车一样。

菲律宾女佣的足迹遍布全球。这与菲律宾多年来通过高等教育,树立起的“世界家政服务”第一品牌密不可分。菲律宾人非但不会瞧不起女佣,相反,还会觉得一个家庭有女性到海外务工,是件很光彩的事情,许多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,都愿意出国当女佣。

在这一点上,菲律宾人与中国人的观念迥然相异。在中国,女佣被称作“下人”。在新中国成立之后,女佣的社会地位,有一系列奇怪的变化。一方面,女佣仍是在仆人之列,只有农村没有受过教育的女人,才会进城当保姆。另一方面,个别保姆会要求与主人平起平坐,动不动就会辞工而去。

菲律宾女佣绝不会有这样的情况,她们从不与主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,在主人吃过饭之后,自己一个人在厨房里吃饭。从不打听主人家的私事,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动。严守主人家的私密,绝不会发生盗窃,侵吞主人家财产的事发生。严格遵守合同的约定,除了工资之外,没有任何别的要求。她们很清楚自己的女佣身份,什么事应该做的,什么事不应该做的,绝不越雷池一步,这一切使她们享有了“超级女佣”的高贵身份。



深圳一家菲佣中介的王先生说:主人交待过的事情,菲佣绝对不会忘记;规定的工作范畴,她们也会严格遵守,绝对不会像有些中国阿姨一样,规定干的活,今天高兴就干,明天不高兴了就不干,菲佣会始终如一。因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,她们素质相对较高,责任感很强,喜怒皆能做到含而不露。

她们安静、随和、谦恭,出国前大多经过精心的挑选和培训,大到能以接近医护人员的水准护理孩子和老人,小到熟练掌握各种材质的衣服的洗烫,更职业一些的菲佣,会根据女主人当天所穿衣服的颜色,搭配好相应的鞋子和丝巾。最重要的是,她们兢兢业业地恪守职业规范,服从是她们的天职。

家政教育在菲律宾十分普及,几乎所有的中学和大学都开设有家政课。菲佣大都是中专以上学历,其中不乏心理学、教育、护理等专业毕业的大学生。很多菲律宾女佣具有专业资格,部分菲佣还持有护士、医师、助产士或教师的执照,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。

菲律宾政府非常重视海外劳工,每年圣诞节,菲律宾女佣们集中归国探亲时,政府都会在首都国际机场为她们铺上红地毯,(您见过女佣们在中国享受这样的国宾待遇吗?)机场还会为她们设立特殊快速通道。总统及海外劳工福利署等部门的官员,还会专门搞一次接机欢迎式。

在埃及,如果没有菲律宾女佣,即使再富有,也不会被看成上层人;在意大利,菲女佣更因“干净、诚实、笃信天主教”,而成为“抢手货”。有的国家,请个菲佣看孩子,被认为是高雅、有地位的象征。就连港台“星儿”、“姐儿”身后也常常跟着菲佣……

据亚洲开发银行1997年8月3日的报告,菲律宾拥有420万合法劳工,是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。曾兼任外交部长的副总统金戈纳引述外交部的数据指出,现在的合法海外劳工已达730万。他估计,另外还有大约70万菲人以不同名目滞留国外打工。就是说,菲律宾现在有800万人在海外打工。而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,拉莫斯政府还做过一个统计,在当时的426万外劳中,女性占55%。海外女性劳务人员主要包括:护士、助产士、娱乐业者、饭店服务和招待、英文教师、少量白领,再就是女佣,其中后者占六成。

依此计算,目前海外女佣可能超过250万。此外,菲律宾最大华文报纸《世界日报》的一位资深编辑认为,菲律宾国内现在还有200万名女佣在雇主家里工作……

菲佣最早出现在中国,是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。她们主要受聘于居港的英美人士家庭,菲佣风行香港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情。

随着香港经济起飞,上世纪80年代香港妇女纷纷走出家庭就业,不少香港家庭开始雇用菲佣。至2010年,香港菲佣多达15.5万人。

中国香港、新加坡和美国,是女佣心中的最爱。这些地方薪水高,语言障碍相对少。前两地距离菲律宾很近,气候也近似。而后者由于历史形成的种种原因,一直是菲律宾人梦中的移民天堂。

在香港,菲佣的月工资为3640至5000元港币。远远超过了在本国首都金融区一些白领丽人的收入。确有不少大学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,宁可放弃在国内的职位,心甘情愿地在香港一圆淘金梦。

2006年3月中下旬,菲佣悄然登陆中国北京。但由于价格、政策和生活习惯等种种原因,北京的菲佣市场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火爆。价格昂贵是北京市民对菲佣“敬而远之”的一大理由。媒体曾经报道菲佣的月薪是3000元到3800元人民币之间,实际费用还远不止这个数字。

近年来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越来越多的菲佣进入到白领家庭。据多家中介给出的雇佣价目,菲佣月工资几乎都超过了10000元人民币,较五年前飙升了一倍以上。据知情人介绍,到2016年底,内地菲佣人数己超过了30万人,且有价无市,根本抢不到手。雇佣要先行支付给中介5万元,何时才能请到,尚不得知。

由广州市妇联联合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、广州市商务委、广州市人社局发布的《广州市家庭服务基本现状调查报告》,称保姆缺口高达40万,雇主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保洁、婴幼儿护理以及做饭等传统家政服务上,家庭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低,成为雇主们最头疼的问题。

目前,菲佣在北京的工资,为9000元到15000元不等,这至少是在新加坡所得的两倍。北京的菲佣还有一个便利,通常每周日都能休息,这样的待遇是她们在别国享受不到的。

中国经济快速发展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菲律宾女佣来到中国,并且逐渐爱上了中国。大多数菲律宾女孩知道,她们在中国只是工作,很少能留在当地生活居住。当然有一些菲律宾女佣也算幸运,她们因为嫁给中国人而能居住在中国,不过她们嫁的中国老公多数年龄较大。

很多在中国当佣人的菲律宾女孩多才多艺,她们渴望在中国遇到一个好男人,然后嫁到中国来。甚至还有一些菲律宾女孩,希望通过相亲的这种方式嫁给中国好男人,以便能够留在中国。

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家政服务需求,仅江苏省便有100万人在从事家政服务业,可家政服务业内的高级人才只有100多人。这点人只怕做教师都不够。也就是说,受到过专业教育的高级人才是万里挑一,可见稀缺到了何种程度。

高级家政服务人员市场,如此的炙手可热。有一种需求就会有一种供给,尤其是当这种需求是一种真实的需求的时候。有关专家倡议,既然如此,我们何不建设一条绿色通道,让更多的菲律宾女佣,通过合法的渠道进入中国,这对于中国和菲律宾,是一件多么“互利互惠”的事。以菲律宾女佣最大雇主的身份,以主仆身份重建中国与菲律宾的关系,不好吗?

好消息传来,据“菲律宾星报”网站报道,菲律宾劳动就业部发布一份报告称,中国打算聘请30万名菲律宾家政服务人员,前往5个大城市就业,其中包括10万名英语教师。并承诺给予这些菲佣很高的工资。

报道援引菲劳工部长贝劳的话称,中国大使馆的官员与劳工部讨论了派菲律宾家政服务员,到中国5个主要城市的可能性。这5个城市中包括了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西安和厦门。双方正在研究为受聘的菲律宾家政服务员,提供10万比索月薪(约合人民币1.3万)的可能性。

在菲律宾,女佣是最抢手的职业,与豪宅名车一样齐名。这与菲律宾多年来通过高等教育,树立起的“世界家政服务”第一品牌密不可分。女佣非但不会让人瞧不起,而且是件很光彩的事情,已经成为最炙手可热职业……

 

大山深处的皇家园林式寺庙,经历元明清三代依然保存完好

0
0

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香山公园北侧,是一组布局紧凑、保存完好的皇家园林式寺庙。始建于元朝至顺二年,开国元勋耶律楚材舍宅修建,原名碧云庵。

据说当初在修建时,正值碧空如洗,白云出岫,可谓“碧色净如云”,因而得名。后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扩建才形成今天的规模,并于明正德年间改名为“碧云寺”。

碧云寺整组建筑,以排列在中轴线上的“六进院落”为主体,分别是:山门殿、弥勒佛殿、能仁寂照殿、菩萨殿、普明秒觉殿、最后是金刚宝座塔殿。

整个建筑群,南北各配一组院落,层层殿堂依山势叠起,由山门至金刚宝座塔,高度相差100余米,总体布局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,每进院落各具特色,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,院内香气弥漫,钟磬声悠,幡幢微荡。

据史料记载,1748年,乾隆皇帝对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,在保存原有寺院的基础上,修建了金刚宝座塔、罗汉堂和水泉院,由于原有建筑无较大变动,因此,碧云寺建筑和文物基本保留了明代风格。乾隆皇帝曾经在游历碧云寺时题写了“西山佛寺累百,惟碧云以宏丽著称”的诗句,由此可知,碧云寺在京西寺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。

碧云寺前是长长的甬道,道旁是修建整齐的花圃苗木,在这个绿色的世界里,你会感觉到别于长安街华丽浮躁的幽静;脚下的石子便道,曾有过帝王的踟蹰,还有革命者步履艰难的流连;而在草木间,殿宇中,是否还游荡着先人的叹息?

爬上陡直的石阶,穿过哼哈二将把守的山门殿,便踏入了这一片净土胜地,佛也就伴着游人的脚步,在时空中穿行。

弥勒佛殿,正中是一尊明代铸造的大型青铜弥勒佛坐像,袒胸露怀,体态生动自然,满脸笑容,十分可亲可敬,让人加深了对“大肚能容”内涵的理解,领略了“慈颜常笑”的魅力。

佛教中,无论是大小乘都是提倡慈悲的,尤其是大乘佛教,更以慈悲济世为己任。《华严经·行愿品》中说:“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”。反复审度和思忖,确实感受到这种大慈大悲的力量。

在弥勒佛塑像前,人们往往感到压力是最小的,在神秘色彩极为浓厚的寺院中,也许这里更适合轻松的对话和默默的思考。“弥勒”本是梵文的译音,意即“慈氏”。据佛经所载,他住于上界的兜率天,后降生人间,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成佛。

我国五代时期,浙江奉化也有一云游僧,身躯胖大,袒胸露腹,随身携一布袋,四处化缘,见物即乞,随处寝卧,人称布袋和尚。布袋和尚慈悲一生,端坐而逝。直到临终前还不断念道:“弥勒真弥勒,分身千百万。时时示时人,时人自不识”,表现了一种乐于济人,安于无我的高尚胸怀。

罗汉堂是必须要去的地方。这是我国四大著名罗汉堂中比较完美的一个。矗立着神形毕肖、情态各异的508尊罗汉,有眉开眼笑的,有怒目圆睁的,有挥拳施脚的,个个都栩栩如生,有极珍贵的艺术价值。

这个建筑群,不管你从东南西北哪方面来看,都挑不出半点瑕疵,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标本。特别是屋顶上装饰着的五座小白塔,更是令人叫绝。中央高耸的屋顶上面有一座,四个屋角上面各安一座,很像北海白塔的模型。这五座精致的小塔和中国的起脊斗拱的建筑物结合在一起,表现得如此成熟。

罗汉堂的布局由“田”字型构成,东、西、南、北各个道口,分别塑有护法神韦驮、地藏菩萨、接引佛、疯僧四尊罗汉。

昏暗的光线下,红身漆亮的罗汉们,周身落满了灰尘。这些仙国的大智慧们一门心思修行静思,不屑于自扫庭除,落了个灰头土脸,还指望凡人们为其弹尘净面,可叹现在的人们,只是把它们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,哪有功夫为每一位神仙收拾得洁净无尘。

只是通体的灰尘倒也显示了古拙,加之梁檐低垂,色彩暗淡,罗汉面目各异,单独在其间行走,难免心底发怵,已无心思仔细揣摩。但在林立的罗汉中,偶有被人触摸的晶亮无瑕的塑像,在众多的罗汉中,对其情有独钟,应该是人们十分熟识的仙人。

在堂内北面的房梁上有一尊最小的塑像,这就是济公的塑像。据说佛祖如来在灵山召集法会排座次时,由于济公在凡间打抱不平而来迟,没有了他的座位,佛祖便让他坐在了梁上。虽然济公被称为“梁上君子”,但仍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。罗汉堂里还有一尊身着盔甲、气宇轩昂、庄重威严、与众不同的罗汉,这是清代乾隆皇帝自封罗汉所塑的佛像。

这尊贵为天子的皇帝装扮而成的罗汉,除了惊异之外,还有一点“作戏”的感觉。但随后看到一幅乾隆皇帝亲笔所题的对联时,似乎又有新的感悟。上联是:“果证吉祥云,三千已遍”,下联是:“观融功德水,五百非多”,横批是:“海会应真”。

大意是:众罗汉修行圆满取得正果,深广的功德遍及了三千世界;像极乐世界中的功德水一样,融会成达观的真理,具有这样美德的人,五百的数量也不算多;功德圆满的人,终有一天会像江河汇入大海一样聚集一起,那是最诚真,最快乐的境界。

最后一进院落是金刚宝座塔。碧云寺自元代创建,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。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最令人骄傲的成果,就是这座金刚宝座塔。金刚宝座塔源于印度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处的的迦耶精舍形式,最早可见于敦煌隋代壁画,以其供奉金刚界五部主舍利。

后来,凡仿该塔形制而建的塔,均称为金刚宝座塔。建于清乾隆十三年(1748年),金刚宝座塔坐西朝东,是全寺最高点,塔高34.7米,全部用汉白玉砌成。是中国现存最高、最大的金刚宝座塔。

金刚宝座塔由5座塔组成,周边四座低塔簇拥着高耸入云的主塔,似以香炉峰比高。在塔间流连,常常能唤起那种朦胧的虔诚,很难明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,萦绕在心间难于挥去,好像从远古传来一种天籁,吸引着我们向它靠拢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金刚宝座塔竟然还是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……

一直以为,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停放在南京的中山陵,却未想到却是曾经停放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内。

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辞世,其遗体就停放在碧云寺的金刚宝塔内。在此期间屡遭损毁危险,不得不几次移迁,以至暂厝毫无保存遗体条件的北京水泉山洞里。

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停放在北京碧云寺四年,数度遇险。直到1929年,孙中山遗体才从北京转运至南京安葬。移灵时更换出的中山先生的衣帽,被放回原殓的楠木棺中,封入金刚宝座塔石塔内,此亦为衣冠冢。

为了永久缅怀一代伟人,中央人民政府重修碧云寺,复命名为“孙中山纪念堂”(宋庆龄题写堂名)和“孙中山先生衣冠冢”,供后人瞻仰。

在漫漫历史长河中,碧云寺曾两度险些成为奸佞小人的墓地。相传,明武宗时,以佞幸得宠的御马监太监于经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,利用税收和从皇帝处所得钱财扩建了碧云寺,并立冢域于寺后,后来于经下狱庾死,葬身碧云寺的打算也落空。

明熹宗天启三年(1623年),魏忠贤也看中这块宝地,再度扩建碧云寺,又在于经墓圹屋础上加工扩建,作为自己死后墓地。但五年后魏忠贤也获罪,墓穴遂废。但经过这两个奸臣的扩建,碧云寺已基成如今的庞大规模。到清代,乾隆再将其整修扩建,使其成为了庞大的皇家园林。

由此看来,碧云寺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。



 

梵音常伴帝王家,一个外地人很少知道的帝王庙

0
0

历代帝王庙,俗称帝王庙,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。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(1530年),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,与太庙和孔庙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。

中国人自古以来,就有祭祀祖先的习惯,三皇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祖先,为历代帝王所景仰;而先代帝王,则是后代借鉴和效法的榜样,所以也要祭祀。

最初,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,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6位,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,定为25位。康、雍、乾三代皇帝,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。康熙曾经留下谕旨: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,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,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。

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“中华统绪,绝不断线”的观点,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,也选出皇帝入祀。几经调整,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。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,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。

大殿中共分七龛,供奉了188位中国历代帝王的牌位。位居正中一龛的是伏羲、黄帝、炎帝的牌位,左右分列的六龛中,供奉了五帝和夏商两周、强汉盛唐、五代十国、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185位帝王牌位。

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的配殿中,还祭祀着伯夷、姜尚、萧何、诸葛亮、房玄龄、范仲淹、岳飞、文天祥等79位历代贤相名将的牌位。

令人不解的是,在庙中祭祀的188位帝王之中,始终没有“千古一帝”秦始皇。据工作人员介绍,主要原因为秦始皇推行暴政,杀戮太重,不能祭祀。另外,在开国皇帝中,还没有隋文帝,主要是因为其为篡权谋逆,得位不正。

除了上述两人外,还有一个朝代一个帝王也没有,就是西晋。秦晋隋三朝基本上都是二世而亡,三朝均短命、暴虐,司马晋还导致华夏族第一次衣冠南渡,是历代帝王的反面教材,因此,西晋皇帝无一入列。

更为惊奇的是,帝王庙里竟然单设了一个关帝庙,祭祀关羽。生前只为一介武将的关云长,死后却受到历代王朝的加封,成为唯一比肩帝王的“武圣人”,名气更是不逊秦皇汉武、唐宗宋祖,确实是始料不及的。

人生苦短,帝王也不例外。帝王虽然都能青史留名,但是非功过、历史贡献却由百姓评说。老百姓心里有杆秤,知道是重还是轻;老百姓心里有面镜,知道是浊还是清。而这也就是帝王庙里“不见秦始皇,都有关云长”的根本原因吧…………

历代帝王庙中,景德崇圣殿、景德门、东西配殿的主要构件,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,而壁画、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时期的。故宫、颐和园、天坛、孔庙等建筑虽然都是始建于明代,但留存的明代构件不多,像历代帝王庙这样保留了大量明代原构件的极为少见。

帝王庙,在历史上是皇家级的群体建筑。中轴线上的几座建筑都是高等级的,从南往北数,先是巨大的影壁,然后是庙门,再往里是景德门,然后是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,殿后是祭器库,正殿两侧有四座御碑亭和东西配殿。

中轴线上的庙门、景德门、景德崇圣殿、祭器库都是坐北朝南。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实践,认为坐北朝南是最理想的朝向。古代天文学把星象分为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,分别代表东西南北。因为古人习惯于面南观察,所以天象图呈上南下北,历代统治者便取面南治天下。

历代帝王庙的布局中心是景德崇圣殿。它的屋顶是最高级别的重檐庑殿顶,使用黄琉璃瓦。大殿面宽九间约51米,进深五间约27米,标志“九五之尊”的帝王礼制。殿高21米,立有60根楠木柱子。高大的柱子和巨大的梁架共同支撑着巍峨的殿顶。大殿内天花是旋子彩画,外檐用金龙和玺彩画,格外显出富丽堂皇。

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神位,供奉在景德崇圣殿内。这座正殿的等级规格与故宫乾清宫相同。大殿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,殿前有宽敞的月台,石栏板,有雕刻云山纹的御路。历代功臣名将的神位按“文东武西”的布置,供奉在东西配殿中从祀。

东西配殿,为宽七间的黑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。大殿两侧的4座御碑亭,都是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。碑亭内刻有海水江崖图案。雍正和乾隆帝的御碑高大雄浑,雕刻精湛。碑首硕大的圆雕龙头凸现,居高临下,异常威严,为全国同类御碑中的极品。碑下龟趺也异常巨大,古朴雄浑。

庙的东南部建有神厨、神库、宰牲亭、井亭等一批建筑,另有钟楼一座。庙门庄严气派,门前两座下马碑和巨大的红影壁。下马碑上有汉、蒙、满等文字刻有“官员人等在此下马”,显示着历代帝王庙的威严和尊贵。

历代帝王庙的现状,为清乾隆最辉煌时期的面貌和格局,布局严谨,气势恢宏。因为它大多保留明代创建时的原构,所以建筑价值和文物价值极高。

北京地区流行一则关于历代帝王庙的顺口溜:“有桥没有水,有碑没有驮。有钟没有鼓,有庙没有佛”。

有些人常把庙和佛视为一体。其实,没有佛的庙是很多的。古人祭祀自然神要设立社坛,像北京的天坛、地坛、月坛、日坛、社稷坛等等,社坛通常设在室外。而古人祭祀祖先大多在室内进行,祭祖的场所则称之为庙或祠。

坛和庙,本来是区别得比较清楚的。后来,有的地方祭祀自然神改在了庙里,比如祭泰山的岱庙。此外,随着由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传播,这些宗教建筑也往往使用庙这个称呼,比如众多的佛教寺庙以及道教的中岳庙等。

这样一来,同一个“庙”字,有的属宗教类建筑,有的仍是祭祀用的建筑。北京历代帝王庙并不是宗教场所,它供奉祭祀的对象,既不是神也不是佛,而是中国史前时期的祖先人物、三皇五帝以及夏、商、周、汉、唐、宋、元、明等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……

历代帝王庙,是严格按照清朝乾隆年间的原貌和格局,加以修缮和部分复建的。建筑是“人类文化的纪念碑”,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古建筑称为“历史的界标”。北京历代帝王庙正是这样一座“此地无声胜有声”的建筑经典,它向人们倾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。


 

千年古城原汁原味的明清市井生活

0
0



古城中那苍老的城池,演绎着晋商王朝的没落。仿佛一曲飘荡在烟雨中的离歌,美人迟暮,廉颇老矣。不禁让人想起王国维《蝶恋花》里的那句经典的话:“最是人间留不住,朱颜辞镜花辞树。”让人唏嘘不已。

然而,平遥就是平遥,他不平常,也不遥远……

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内,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(公元前827年~公元前782年),明代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扩建,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。迄今为止,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、清(公元1368~1911年)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,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。也是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。

平遥的建筑格局由平遥县衙博物馆、日升昌、文庙、清虚观、古城墙、瓮城、城楼、角楼、点将台、马面与敌楼、城门、镇国寺、双林寺等构成。按照封建传统礼制“左祖右社”,又按照朱元璋“高筑墙”的政策,并且又城墙和各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,有“龟城”之称,据说是取神龟寿水长存之意。全城六座城门,南门似头,城门和瓮城外门都向南.任龟首自由伸缩;北门似尾,东西各二门极像龟脚.三座瓮城外门拐向南开,好像神龟缓慢伸腿屈肢向前爬行。

街道格局为“土”字形,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,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。城内外有各类遗址、古建筑300多处,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,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,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。

一座古城,其实就是一本古书,把曾经的风雨烟云不动声色地嵌入字里行间,在临风开卷的时候,让身处其间的人们浑然置身在历史的瞬间,从时间的褶皱里品读沧桑和必然。平遥古城有着凝重的封面,尽管在未谋面之前,我就耳闻了这座古城的许多章节:譬如说城墙、县衙、老街、票号、庙宇。对一个地方的向往,俨然如爱恋某个人似的,爱上了,就放不下……

平遥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,我们亦从现实中走进平遥的历史。

传说中的“乌龟八卦城”,有“山水朝阳,龟前戏水,城之攸建,依此为胜”之说,在晨光中静默不语。岁月荏苒,它斑驳了青砖砌裹的城墙,剥蚀了朱红雕琢的城门,干枯了南门外的水井,佝偻了北面弯曲的“龟尾”,似乎一直在等待我这样一个来自北方的游人。

远远就看到古老的城墙,宁静、平和、沉穆、浑朴,气度俨然古之君子。轻轻抚摸平遥几千年文化修炼成的肌肤,仿佛摸到了明时的风痕,清时的雨渍。敲一敲那城墙,听一听那回音,我感受到晋商强劲的脉搏,远方似乎传来了大漠孤烟驼铃声声……

平遥古城墙从西周宣王的壮志,到明洪武的德政,从明清的休养生息,到“文革”的风风雨雨,这城墙没有倒下,没有坍塌,没有撕裂。然后一段段,一截截地累积,才有了这座叫平遥的古城。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和这座城建成乌龟形状有着密切的关系,借“龟神”之力,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,金汤永固,安然无恙,永世长存,我宁愿这是真的。

行走在厚重的城墙上,感觉脚下的青砖承担了太多太多,防御敌人的垛口如今站满了慕名造访的红男绿女,带来了喧嚣与嘈杂。也许平遥已经习惯于面对摄影师的闪光灯和游客的评头论足。但我却害怕突然的来访会打扰古城的梦境?我小心翼翼,蹑手蹑脚地走在坚硬的青石板上,生怕惊扰它的块砖片瓦。

古城墙周长大概是6公里,高10米,有3000个垛口、72座敌楼,据说这象征了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。此外,清朝后期,在古城东南角还曾修建了一座象征古城文运昌盛的魁星阁,由此可见孔子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。

眼前就是平遥自古最为繁盛的西大街,近代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:“日昇昌”票号就坐落在这条街上。满目的青砖灰瓦,精巧的飞檐雕壁,高耸的城墙,鲜亮的灯笼金匾,似乎在刻意追求与古人执手相牵的味道。那些古城中的居民,既有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超脱,也不乏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”的精明,平静地过着淡然的日子

这一切宛若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,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尽收眼底。它的气质从每一座瓮城溢出,从每一条街道流出,从每一扇旧窗中淌出,从每一道雕纹渗出,从每一位平遥贤士的才情里吟出。

这里的每一条蜿蜒的街道,都渗透着沉稳;每一块斑驳的青砖,都浸渗着古朴。让置身其中的生灵,撕开灵魂隔着平遥与历史相望。不敢放纵自己的思绪,生怕一不留神,就堕入苍茫的历史长河,忘却了站在时间这头的故乡与亲人。

俗话说:“进了平遥城,银子元宝绊倒人。”平遥的气魄缘于晋商,富可敌国的故事里流淌着现代金融的种子。日升昌有中国第一票号之称,门脸虽然不大,黑色的院门却严肃而朴实。近看却已经斑斑驳驳。虽然牌匾上的字迹己略显黯淡,但“日升昌”的金招牌却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蒙尘。“庭院深深深几许,外朴内秀,面简里厚”。正房门厅的柱子上,悬挂着一幅长联:“日丽中天,万宝精华同耀彩;升临福地,八方辐辏独居奇”。还有那一块闻名商界的牌匾——汇通天下。汇通天下!这就是当年晋商的声音。

街市纵横,票号林立,商贾云集,时光仿佛瞬间倒流。日升昌的大门,开启又关上,关上又开启,迎迓多少个日升日落,目送了多少的人来人往?车马声,吆喝声,掌柜及学徒拨动的算盘声,交织在一起。“票号一小步,经济一大步”,汇通天下的梦想在此酝酿,气贯长虹。

在不大的院子里慢慢行走,眼睛在当年的票据、账房上游移,耳朵聆听着票号的兴衰荣辱。想当年雷履泰,这位气魄十足的商界巨贾、日升昌的创始人,该是怎样地意气风发?置身此间,一块砖,一片瓦,一扇门,一堵墙,都牢牢地拽着我的视线,扯动着我的思绪,我仿佛看到了这位票号的鼻祖正在谈笑风生、运筹帷幄,看到那些身着长袍马褂的商人进进出出……

据说,中国总共出现过51家票号,南帮票号8家,晋商票号43家。43家晋商票号中的22家就出自平遥。他们控制着全国80%的资金流向。西大街,因为票号的集中而成为了中国的“华尔街”。

如今的西大街已经不再是金融街,而只是一条地地道道、古色古香的商业街了。街道上的店铺里经营的古瓷器、古玩玉石、古币票证、工艺服饰、字画碑帖等上千品种,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人和古玩收藏者。

在许多人眼中,平遥古城与晋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,而在更多人的心目中,晋商几乎可以与票号划上等号。巧得很,中国第一家票号与最后一家票号都出自平遥,他们就在这西大街上面对面地隔街相望,中国票号从起源与繁荣走向衰落与消亡的历程,它们最形象的直线距离,就是这条西大街的宽度。

南大街是平遥古城的中轴线,不仅是现在,即使在明清时期,也是最繁华的传统商业街。

横跨在南大街北段街心上的是著名的过街市楼,它是城里边儿最高的建筑。这座市楼是三重檐木构架楼阁,楼高18米 ,属于清代遗物。放眼看去,楼顶上的彩色琉璃瓦拼出的“寿”字非常醒目,从楼南还可以看到楼顶另一面拼出的双“喜”字。市楼雄姿壮观、造型华丽,成为了平遥的八景之一。它和城墙一样,已经成为了古城的象征。

市楼楼顶两坡上,还用黄、蓝两色琉璃瓦拼出双喜字相寿字,充分体现了古城独特的文化氛围,表达了人民良好的愿望,可以说是龟城城建构思的画龙点睛之作了。

“繁华旧事成一梦,晋商衣冠成古丘。”在“雷履泰故居”,谁都会有一种当年繁华不在,物是人非,满腹凄楚的感觉。出“雷履泰故居”,再往西没几步,就是平遥古县衙了。门前大狮子,威严肃穆,注视着每一个路人。

县衙大门有副对联耐人兴味 :“莫寻仇,莫负气,莫听教唆到此地,费心费力费钱,就胜人,终累己;要酌理,要揆情,要度时世做这官,不勤不清不慎,易造孽,难欺天”。告诉人们,衙门不是好进的,里面不好玩。不要随便告状,打官司。又在明示衙门断案要审时度势,合情合理,出于公心,为民做主。

在县衙大堂,也叫公堂上。悬着匾额“亲民堂”三个流金大字。两侧楹联是:“吃百姓之饭,穿百姓之衣,莫道百姓可欺,自己也是百姓。得一官不荣,失一官不辱,勿说一官无用,地方全靠一官”。意思是说做官一定要清正廉洁,勤政为民……

走在从古到今无数人走过这些街巷,甚至脚下的每一粒尘土都满载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。,古城经历天灾和战火的磨难矗立到了现在,仿佛无言的诉说着着山西人永不屈服,厚重内敛的品格。

平遥的夜色,美的有些浪漫。居住在古色古香的客栈里,从窗棂向外张望,但见灯笼点点,月朗星稀,屋檐上的雕刻在灯光中影影绰绰,远处悠然传来每逢整点敲响的钟声。在这样的意境里,若是有知已相对,抑或红袖添香,温一壶酒,沏两盏茶,时闻莺莺细语,间或棋枰落子,让人不由得放松,再放松,慢慢地有了一个好梦……

其实平遥是深藏不露的,她的外在美并非城楼所能替代,她的文化内涵,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领悟通透。只有你有亲身体会,才会感觉到,平遥就是平遥,不平常,也不遥远。


平遥,遇上你是我的缘,守望你是我的歌!


 


Latest Images